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幼獅文藝2008 11月號-美國文化大不同


美國文化大不同

        來到美國念書兩個月了,真的感覺到美國跟台灣的大不同,也給我這三十歲的人一些不少的震撼,在此跟各位分享一下。

 

【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其實我來美國的時候已經算很幸運了,在來美國前,先去加拿大多倫多的阿姨家混了大半個月,才開車到我現在念書的水牛城(BUFFALO)。加上之前在網路上做了不少功課,所以該從台灣帶的應該都帶了,就算沒帶的,也從阿姨那偷了。但是到搬進新租的房子之後,還是難免感覺缺東缺西。


       
一大包洋芋片沒吃完,想找個夾子夾起來。糟糕沒夾子,那用橡皮筋好了,也沒橡皮筋,只好用迴紋針勉強把口封住。


       
煮了一大鍋麵,想把鍋子放在桌上,好好大快朶頤一翻,這時才發現,沒有隔熱用的隔熱墊。想想這種東西,在台灣通常被拿來當作百貨公司的來店禮或是股東會贈品,家裡多到都不想再拿了。現在突然覺得,有這些小東西真不知該有多好。


       
所以這兩個月,日子過的真的是蓽路藍縷,外帶的保麗龍便當盒,會洗乾淨,可以放在抽屜裡,放點小東西。乾淨的塑膠袋一定會留下來。牛肉湯罐頭沖乾淨了,拿來當筆筒。其實也不是說自己真的很窮,買不起這些東西。不過我的學長說得好,大多數的留學生都認為自己是過客,每個人都計畫自己混個一兩年就走,所以都不想在這花錢「置產」。到時帶不走,丟了也可惜。另一方面,老美的物質生活真的過得很奢華,東西大多過份包裝。我租的這間單人房,沒附什麼家具,所以我常去附近的超市揀些實用又美觀的箱子(尤其是裝沙拉油或是洗衣乳的箱子特別粗壯),組一組就可以變成衣櫥或是放襪子、內衣褲的抽屜。


       
我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學院念創意學研究所,老實說我還真不辜負這科系,每天都得利用創意去解決一堆我在台灣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我想這也是我這一生中第一次這麼認真的體認到,過去我所過的物質生活是多麼富裕,第一次很認真的開始珍惜身邊的每一份小小的物資。

 

【吃牛肉就對了】

        吃是走到哪都要必先解決的重大問題,在這裡可沒法像台灣一樣那麼瀟灑,天天當老外,餐餐吃外頭。一方面是在外頭吃消費太貴,再者在這裡沒有太多吃的選擇。連吃個幾天披薩跟漢堡,就要開始反胃了。我住的水牛城算是紐約州的第二大城,所以超市很多很方便。話雖如此,那麼多的食材該怎麼選擇也是個問題。在台灣海鮮跟水產品是既新鮮又美味。在這個內陸城市,海鮮是又貴又難吃。在試誤法幾次之後,不難發現,美國的牛肉價廉物美。


       
在外頭餐廳點餐也是同樣的道理,稍微高級點餐廳,菜單都是很難看得懂的(不是我英文差,就連老美有時自己也搞不懂。)猶豫個老半天,請店員解釋通常也幫助不大,只會讓人越來越混淆不清。反正,點牛排牛肉之類的就對了。目前為止,這招相當奏效,不丟臉又可以吃到好吃的東西。

 【不爽就退】

        不過在美國消費有一點真的是台灣比不上的,就是可以退貨。一般店家是三十天內可退貨,大的賣場或百貨公司通常是九十天內可退貨。退貨也不需要跟店員講什麼理由,東西收據一拿過去,讓對方檢查一下,錢就可以退回來了。所以三不五時聽到有人買了高級衣服參加派對,隔了幾天就去退錢。要是這種政策在台灣執行,大概得倒掉一堆店吧!所以在這買東西,我都會很小心的把收據收好,拆東西也會很小心的拆,儘量別破壞到包裝的完整。要是看到同樣的東西有更便宜的價格,或是買了之後很少用到,就退了吧!

 

【大陸同胞一大堆】

        我念的這間學校,國際學生少全校頂多一百多個,其中一大半都是大陸同胞,台灣人只有三個。在我以前從長輩告訴我的印象中,大陸留學生都很懂得吃苦耐勞,很懂得找機會去申請獎學金、找打工的工作。還經常聽說大陸留學生會去大賣場買電器,用了兩個多月後,就拿去退貨。然後再買新的。不過真的是此一時,彼一時。來到這發現大陸留學生真有錢,能出國念書的家裡經濟狀況都很好。很少聽過有誰跟我一樣出國留學還要辦貸款的,每個人的消費能力都很高。去百貨公司或大賣場我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左思右想,比了再比,大陸留學生往往看中了就買,下手絕不手軟。女生出門都帶名牌包,男生的球鞋一定都是耐吉之類的名牌。


       
共產黨過去都標榜著「無產階級大革命」、「向貧下工農學習」、「打倒走資派」。現在看來,我這個從台灣來的反而像無產階級,這些大陸留學生全是走資派了。


       
在這裡我也發現一些好玩的「兩岸關係」,一些朋友念的是大型的大學,可能有上千的國際學生,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同學會和中國同學會可能都是兩三百人的大社團。反正「自己人」多,所以可能台灣與大陸同學會老死不相往來,甚至互看不順眼。像我這間學校,台灣人只有三個。如果我想找人用中文聊聊天,就得跟大陸留學生打好關係。尤其是我上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台灣的綜藝節目在大陸很紅),大陸留學生似乎對我這台灣人也很好奇,所以很快就跟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有活動有會找我參加,當真是一片和樂。


       
來這兩個月最大的學習經驗一方面是認識美國的文化,另一方面也瞭解不少大陸年輕人的想法,這方面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收穫。

 

【在美國混是一回事 英文變好是另一回事】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總以為,來到美國之後,因為環境使然,會逼著自己看英文、說英文、寫英文,英文一定會突飛猛進,現在發現不大盡然。


      
來到美國念說,肯定會進步的是聽力。你可以不說不寫,但是你不可能整天把耳朵摀起來。聽久了,也會摸清楚美國的語調跟辭彙的搭配,耳朵跟腦袋裡英文處理的聯結也會變快,這點是肯定的。


  寫英文就得看科系了,像我念這科系,考試佔總成績的比例很低,報告的要求就相對多了。我不得不改掉我在台灣臨時抱佛腳的習慣,我通常會在交報告的前一天把報告寫好,然後拿去學校裡的寫作中心請他們修改。


  我記得以前在補英文的時候,老師曾說過,英文最容易進步的是閱讀,只要單字背得多,讀得多自然就讀得快讀得順了。最難進步的是寫作,因為得有程度很好的老師幫你修改,否則寫得多,只是讓錯誤不斷地重覆,並不會進步。在這裡每個星期幾乎會去寫作中心兩次,請那裡的老師幫我改作文,一開始的時候總是滿江紅,慘不忍睹。雖然如此,那裡的老師很善良,總會想些理由讚美你,像是「邏輯很正確」、「內容很新鮮」…之類的,好讓我這老外不會太難過。不過改久了,我發現紅字越來越少了,也自覺寫起來沒那麼痛苦了。這方面的資源我很珍惜,畢竟這是台灣很難找到的英文學習進步方式。

  
        至於英文口說嘛,那就不見得一定會進步了。像我這創意學研究所,上課都是用討論的方式進行。而且這討論佔總成績很重一部份,這逼得我不得不發言。但是很多科系,尤其是理工科系。可能上課就是老師台上講,同學台下聽,不大需要討論。下課之後,如果你住宿舍,那當然你得跟室友說英文。但是也有不少人可能好幾個台灣人一起合租房子,那就又沒機會說英文了。難怪不少留學回國的人都說,英文最好的時期,是剛考完託福和
GRE那陣子,這句話還真忠肯。

 

【我就是不打洞】

        一如在台灣上課,這裡的老師也會發許多講義,我花了不少時間去各賣場找文件夾,奇怪的是老美的文件夾,都是三孔活頁夾。換句話說,在使用這些活頁夾前,你一定得用打孔機在文件上打三個洞。對於這種破壞性裝訂法我很難接受,所以我還是用我從台灣帶去唯一的檔案夾。這個檔案夾裡頭是夾子,這樣就不用在文件上打洞了。同學們看到我用這樣的檔案夾,都投以好奇的眼光。

       「你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檔案夾?」我問。       我的同學回答:「是啊!這是我第一次看過耶」       我:「你不覺得這樣很方便嗎?用這種檔案夾就不用打洞啦!」       同學:「可是不牢靠,可能會掉出來啊!」       我:「難道你們什麼文件都打洞?像是契約、證書這類文件也在上面打洞?」

       同學:「我知道這樣怪怪的,但我們都是這麼做的。」

       久而久之,我觀察出一個原則,老美的文具強調堅固耐用就像軍用品,亞洲的文具強調方便、靈巧。例如這裡的釘書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大型的,很少看到我們在台灣慣用的小釘書機。在美國很難買到0.5mm的細字原子筆,更別說極細字這種玩意兒了。但話又說回來,老美的原子筆耐摔、耐寫、不容易斷水,相當耐用。

       
文化上的差異很難說誰好誰不好,習慣了一切就對了,我開始懂得享受牛肉跟馬鈴薯的美味了,哪天要是我開始在文件上打洞,或許就是代表我真正適應美國的生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