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一代不如一代?
以前我在念成大機械系的時候,有位教力學的老師特別「機車」,一逮到機會就會高談闊論,說他小時候環境是多麼困苦,連初中都要考,考上了還不見得有錢念,想要要出國念書父母得去賣田借錢,那像我們現在這麼幸福。在講完一堆可以媲美阿信或是佐賀阿媽的悲苦少年奮鬥史後,他一定不忘落下一句:「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有一次期中考完,機車老師在檢討考卷後,又是滔滔口水罵到下節課上課,直到下一位老師來了才肯罷休。剛進教室的另一位老師看到班上同學愁眉苦臉的屎樣,就講了一句我到現在都印象深刻的話:「同學們,別太在意啦!我們在當學生的時候,我們的老師也拿『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來教訓我們啦!」他緊接著感慨地說到:「『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真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啊!」
在我服役、出社會找工作,「一代不如一代」還有「草莓族」這句話一直環繞在我耳盼,好像哪位長輩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就不配當長輩一樣。要是做錯一點事情,稍微沒有耐心就得被職場上的主管批為:「草莓族」。於是我花了點力氣去好好研究這樣的鬥爭,到底起因為何。
【草莓族的由來】
草莓族一詞出自民國八十二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翁靜玉著),書中形容當時的年輕人(約民國五十年以後出生的世代),沒有經歷過戰亂,享有九年國教不用考初中,所以忍受挫折度低,很難調教。
這本十五年前出版的書或許沒有很紅,但是草莓族這個詞卻流傳至今,尤其在網路媒體的炒作下,更是讓人琅琅上口。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老實說,我並不認為。
【這是個媒體塑造出來的世界】
在總統大選的時候,馬英九和謝長廷都互批對方說謊,沒有誠信。然而我們都是透過媒體來認識這兩位候選人,很少有人能夠直接跟兩位候選人深交認識。所以到底是誰在說謊?誰沒誠信?除非真的這麼湊巧,你有機會借錢給這兩位候選人,不然就真的只能問天了。
同樣的,當媒體一直在報導新世代是草莓族,經不起打擊時。我們似乎也該對媒體抱持同樣懷疑的態度,不過有個社會現象倒是一直很讓我擔心,就是社會迷漫著一股「欺幼現象」。
如果一所高中被教育部評比,「環境整潔欠佳」,我們可以想當然爾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首先,校長會開校務會議,要主任及老師好好檢討並督促學生改進。當老師的,回到班上再把同學好好訓一頓。高年級的同學聽了很不爽,於是會在他們主導的校刊上指責新來學校的學弟妹,沒有好好維護校園,所以托累學長姐以致敗壞校譽。最倒霉的是高一的學弟妹,可能剛進學校,連廁所都還搞不清楚有幾間,就被罵得狗血淋頭。更慘的是,他們沒有媒體跟資源可以反擊回去。
剛剛那間高中,可以說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的主導階層是中壯年(四十~六十歲)。當然這些人也是主要控制媒體的人,也是社會中的主要消費者,這些人也是我們的師長一輩。這群人得很辛苦的工作,養育我們這一代,並且必須供養上一代。當社會出現一些亂象,或是經濟不景氣,讓這些人壓力更大的時候,他們當然希望找個管道來發洩。總不能叫他們罵他們的父母那一輩吧?!所以只好往下罵囉!
媒體為了迎合這些壓力很大的消費者,給他們一個抒發的管道。記者先生小姐們只好努力去找下一代的缺點,並且好好撻伐一翻。往往一些個案,也要用聳動的媒體,故意渲染成好像是整個世代都出了問題一樣,像是…
「十八分也能進大學」
「缺錢買名牌包 大學女生下海賣淫」
「大學生 英文破到底」
中壯年們看了這些文章,也當然會「同仇敵愾」,一方面點頭稱是,認為報導所言甚是。一方面搖頭嘆氣,感嘆一代不如一代。所
為什麼媒體要報導「十八分進大學」,卻不願多花點篇幅報導那些榜首或是英文滿分的同學呢?為了買名牌包而去賣淫的女生,到底有多少?大學生肯定有些人英文不好,這些人到底佔多少比例?這些事情媒體並不關心,媒體只關心到底他的報導合不合主流消費大眾的胃口。在這種狀況下,年輕的一代,似乎註定成為犧牲品了。
【誰說一代不如一代】
或許在升學上曾經吃過不少苦頭,所以我特別關心我們的教育,尤其是世代差異的問題。以我為例,我當年進大學的時候,網路因為WIN95的普及而剛剛興起,我在大三的時候去修了一門課,在大四的時候有了自己第一個網站。當時跟我同年紀的同學,肯定都會上網,除非是念資工系的,不然會架網站的人沒幾個。
當我畢業那年,成大規定所有大一學生(包括文學院),都必修架設網站的課程。我不禁開始為我那些連網站架設基本概念都沒有的同學擔心,過了幾年之後,他們會不會被這些後起的學弟妹給追上。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英文程度的提升。之前我的專欄曾經提過我在消防隊擔任緊急救護員的時候,經常有雙語幼稚園的小朋友來參觀我們消防隊。這些小朋友可怕的英文會話能力,真的讓我嚇到半死。後來我也有些機會到一些國小去參訪,有些小朋友可以拿著厚厚英文的哈利波特,細細品味。這讓我這個看中文版的大人,不禁汗顏萬分。
現在的小朋友,除了當年我們要念的東西,還必須要有鄉土教材、要學母語還有一堆古靈精怪的學習單。看到這一堆可怕的教材,及學生們越來越重的書包,怎麼會讓我相信媒體「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呢。
【教育開始也走M型化】
不過媒體既然有這種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因為經常到大專院校演講的緣故,我也常有機會跟學校的教授們聊天,大多數的教授都會給我這樣的反應:新一代的學生們,好的很好,差的很差,感覺很兩極。
這似乎也反應了社會自由化的結果,因為自由,同學們選擇多,因此自主性高,又有點天份的學生,當然就跑在很前面。自主性低,資質梢差的學生,在自由無拘束的環境下,當然可能日漸散漫而跟不上別人的腳步。就拿國英數三種能力來說,有的學生可能大一就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了,但是有的人到了大四還錯字連篇。有些學生大一就可以洋洋灑灑用英文寫論文,但是也有人可能bad(壞)跟bed(床)還搞不清楚。或許很多人會說建構式數學,把某一代的學生數學程度都搞差了,但是教數學的教授還是跟我反應,厲害的還是很強,懶得動筆去算去想的還是很差。
所以媒體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只是很偏頗選擇性地報導。當然也可能是咱們這個社會,總喜歡嘲笑比我們差的,而不會去傳頌那些比我們厲害的。既然如此,我們只能希望自己,儘量是在M型化比較強的那一頭,不要是被數落的另一端。
【不要太在意】
會閱讀這幼獅文藝的年輕人,我想大多是這個社會上聲音最微弱的一群。像是我剛剛那個例子裡,高一新生菜鳥一樣。面對這樣無情殘酷的社會,我們也得要有因應之道才對。
首先我必須先勉勵一下年輕朋友們,這些話就請當作耳邊風吧!請不要太在意,當有長輩引用這些話來訓戒你的時候,就把他們當做可憐又可悲的媒體應聲蟲吧!
【不要用這句話來標識自己這一代】
有一次我用「以比賽開創人生發展自信」為題演講的時候,有位同學舉手發問:「敦國,現在像我們學生都很草莓族,都經不起挫折,萬一同學們聽你的演講,真的去參加比賽,又輸得慘兮兮那怎麼辦?」
身為一位年輕的演講者,我本來很高興有人願意發問跟我討論,但是這位同學發問的角度實在讓我很感冒,而且很不智。於是我做了以下的回答:
首先,你這樣發問的時候,無形間也把在場的大家都罵進去了,好像大家都是草莓族,就屬你最清高了。不然,就是你自己自認為你自己是草莓族,經不起任何的打擊,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確不要去參加任何比賽或去挑戰自我,不然你會哭著回去找媽媽。(說到這全場鼓掌歡聲雷動。)
我也得讓那位同學有台階下,我說他能勇於舉手發問,一定不會是個爛草莓,只是發問的方式會讓同輩朋友(甚至是我這個長輩),聽了很不爽。這是媒體給的具羞辱封號,沒理由我們要自己對號入座。
【不要用這些話來罵你的下一代】
到我這年紀(六年級後段)的朋友,已經有不少人在公司做到小主管了,必須帶著新人一起做事。當這樣的一群朋友坐在一起,抱怨七年級生的不是就成了最好的話題,「草莓族」、「爛草莓」就成了最上口的形容詞。我不禁感慨,五、六年前,當我們這一輩剛剛進入職場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可以忍受長官指責我的不是,但討厭的就是被丟下一句:「唉!真拿你們這些草莓族沒辦法。」而現在,當我們這一輩開始往上爬的時候,為什麼又要拿這討人厭的帽子,扣在下一輩的頭上呢?
可惜,我還沒能力開公司,去實行我的理念,我只能透過演講和寫作去和這些媒體作對。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對這樣的歧視感到不爽,就請不斷地告訴自己,讓這樣的鬥爭停止在我們這一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