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張嘴不容易啊
從大前年開始,我就有機會四處演講,到現在已經累積數十場的經驗了。這點微小的成績當然沒資格拿來炫耀。不過當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後,我覺得似乎我應該利用這篇專欄,把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敦國大哥:
上次你來我們學校演講,我深深被你打動,也覺得我應該要去參加一些比賽,發展自我。我很羨慕你,一站上台就可以滔滔不絕,講的東西很有趣,不是老掉牙的東西,又可以跟台下互動。我想這一定是天生的能力加上後天的練習,我連在研討會或是大一點的演講場合都不敢發問,更別說跟你一樣站上台演講了。你可以指點我一下,要怎樣才能成功的站上台說話呢? 害羞的小鐘
【沒有人天生就是演說家】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算算要是我從大一加入辯論社到現在,也真的有十多年了。我這裡倒敘一下,我這條演說之路的來龍去脈。 小時候我就是個多嘴的人,不過卻是「台下一條龍,台上一條蟲」。在班上頂多只敢舉手發表點意見,或是乾脆在台下屁話,要我上台報告是會嚇死我的。不過在咱們的聯考制度下,似乎不會上台說話,對上大學一點影響也沒,所以我也沒太在乎。不過我卻開始注意到一件事:我從小住在眷村,鄰居來自中國全省各地,在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這些叔伯阿姨精彩的故事就像網際網路一樣發達,常常讓我聽到出神,在街頭巷尾一聽就是一個晚上。不過當我想把這些有趣的故事轉告給同學們時,卻經常辭不達意:「這應該是很精彩的故事,可是為什麼從你符敦國嘴巴說出來,會變得這麼無趣呢?」
不少朋友給我像這樣的反應,所以當我上大學之後,我就加入了辯論社,一方面我希望在台上能夠獲得雄辯滔滔,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我能夠說出動人的故事。在我的腦袋裡,談戀愛似乎應該就是一男一女依偎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如果我能講出動人的故事,一定會對談戀愛有幫助的。 辯論社的訓練很紮實,學長姐要求我們上台之前,一定要熟記各種資料。也教導我們許多在短時間內達成溝通目的技巧。還有如何在短時間內整理所需要的答案,再有條理的從嘴巴裡說出來。這是我第一次比較正式的接受口說的訓練,我也開始明白,想要上台從容不迫的說話,是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的。而一遍一遍的整理練習,也真的對我講話與反應有很正面的幫助。雖然我喜歡做這樣的練習,也喜歡討論一些有趣的題目,但是我並不喜歡辯論比賽。在大一之前,我一直信奉一個信條,「真理愈辯愈明」。但在辯論比賽中時間有限,一些複雜的問題是不可能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比賽中談出真理來,為了贏得比賽,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設計一堆語言或邏輯上的陷阱,讓對方跳入。在比賽中,這是種高超技巧,但很不幸地我觀察到我的學長姐,似乎也有把這些技巧帶入生活的傾向,這實在很讓人討厭,我實在不想變成那樣的人,於是我選擇淡出這個社團。雖然接受不少的訓練,說話的能力比一般同學好,但我還是認為,我不是個會說故事的人,在喜歡的女生面前我會亂說話,在台上我還是會很緊張,無法侃侃而談。
【用比賽培養說話能力】
淡出辯論社的那個時間點,也差不多是我開始積極參與各種比賽的時候。大多數的比賽,都需要上台簡報。雖然比賽都是事先可以在家先練習,但是一上台,我似乎還是很容易緊張,一緊張就會抖腿,甚至亂說話,拙到不行,我也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克服。大四那年,為了吸引各多的學弟妹跟我一起參賽,我開始安排集訓。我利用每個星期一最後兩堂課,在教室裡頭,幫學弟們上課,上課的內容就是我過去比賽和社團的心得。因為要教學弟妹,所以也逼我要好好覆習過去所學這樣半年多過去,我漸漸克服了上台的恐懼。 雖然上台不大會緊張了,但是我還是無法達到「自然」的境界,總感覺講話還是做作,而且要是沒有充份的事前準備,上台還是會皮皮剉。我還是搞不懂,為什麼有人一站上台就可以那麼自然,甚至還可以順應現場的突發狀況,搞搞笑和現場互動,直到我退伍後,我有機會擔任比賽的輔導員,我才又步入另一個境界。
【換個角色 看到更多】
那時我才剛退伍,沒資格擔任老師或評審,不過許多同學在正式報告前,都希望我能夠扮演評審的角色協助他們演練,並給予意見。好幾組同學演練下來,我開始一一指正他們有那些缺點。當時我發現,我不是在指導他們,我好像在指正自己,他們的缺點,不也就是我的缺點嗎?尤其是態度上的問題,常見的缺點如下:
一、愛充專業:
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評審會瞧不起他們這些年輕參賽者,所以都先打腫臉充起胖子。上台報告時,總以該方面的專業自居。其實自己也不過是個在學學生罷了,在我眼裡看來可笑,但我笑不出來,因為我當年也是這樣。
二、回答問題避重就輕:
大多數的同學也認為,評審會是來刁難的把關者,所以回答問題時,好像面對兩黨黨鞭在高空喊話一樣,都是講些模稜兩可的答案。甚至有些人會有敵意的回答:「這些剛剛我都有說過,難道你沒聽到嗎?」那一次的演練幾乎每一組都有這樣的問題,我不是真的評審,當然對參賽同學也沒敵意,但是參賽同學的態度,讓我這沒敵意的人,似乎也開始有了戒心,想要攻擊他們的缺失。當然對於這些菜鳥,缺點不止以上這些,只是這兩個「態度問題」最引起我的重視,一個人聲音不好聽、講話結巴、忘詞,這都是可以接受的缺點,可是態度差,根本就會讓人聽不下去。同樣的體驗也發生在一次研習中,那是大前年暨南大學舉辦的校內創業比賽,研習分好幾場,每一場都找了不同的專業講師來為同學演講。其實所謂的專業講師,也不過是年紀跟我差不多的一些公司職員或是小主管。我是負責講「上台簡報技巧」的,算算當時年紀也不過比台下同學虛長個七八歲,有些聽眾還是研究生或是博士生,那年紀更是相近。想想我符敦國真的沒啥好敢教他們的,我只能說我是來分享的吧! 相較於我的「分享」態度,其他的講師就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態度,他們都是一身勁裝(套裝或西裝),一上台就是:「同學們,聽到老師這邊來…」「這些東西很專業,根據老師多年的經驗……」(明明工作也沒兩三年) 不知為何,我覺得「老師」這兩個字好刺耳,我明顯的感覺到,這些講師在自稱老師的時候,是希望建立自己的威勢,好利用這階級上的差異來控制台下的群眾。不過你也可以想像得到,這種演講方式,互動一定很差,姑且不論演講內容好壞,一個演講者把自己高高捧在台上,有誰想要跟他互動呢?
【良好的心理建設和態度是成功演說的第一步】
有了那次體認之後,我每次有演講的邀請,我上台第一句話一定是:「我今天來,是來跟大家分享的……」 如果是社團等等比較輕鬆的場合,我甚至會說:「我今天來,是來娛樂大家的……」 這兩句話不光是講給台下的聽眾聽,對我來說也是種心理建設。因為我是來分享的,我當然就不用緊張了嘛!舉個例子:同樣是上台說話,如果今天的主題是,分享你寒假到泰國七日遊的照片和心得,你一定沒有壓力,可以講得很自然很有趣,跟台下互動很好。但是如果是畢業論文的發表,你會認為台下的眼睛,都是專業的目光,都在準備看你出糗,越是有這樣的心態,你就越容易緊張害怕,表情和動作也會越僵硬,這樣當然不可能造就出一場好的演講。 就算我受邀像去客戶高階主管面前報告,或是去政大EMBA這種場合演講,我也都是這種輕鬆的態度,而不是幫自己戴上專業虛假的面具。我會告訴自己,今天在台下的人,都是來聽我說故事的,都是來跟我討論的朋友。既然是這樣,就很自然的把我的故事說出來就好啦!我甚至會很警惕自己,就算講到自己最專業的東西(像是比賽技巧之類的),也不要露出囂張的態度,好像全世界就只有我會一樣。很奇妙地,當我放下這些心防之後。我過去的瓶頸也就一一突破了。 首先,因為我把台下的人都當朋友,用的是分享的態度,我當然可以得表現得很自然。在自然從容的態度下,我發現我開始有餘力去注意我講稿之外的東西了,像是現場聽眾的反應,甚至也有餘力可以岔題耍個寶,帶動現場的氣氛。也因為我不擺架子,所以台下的聽眾舉手發問、反應的意願也較踴躍,互動當然也好。
很讓我意外地,我過去一直煩惱的演講瓶頸,原來只要改變心態就可以有這麼大的轉變。後來有機會在一次黑幼龍先生(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的演講中,聽到他提出來這個理論:「一場好的演講,內容只佔百分之七、聲音的表達佔百分之三十、剩下的全是你的態度。」當下我聽到這理論,點頭如搗蒜,跟我過去實際獲得的體驗真是不謀而合。
【「糗」由心中生】
很多人跟我熟一點的朋友會問:「你演講過那麼多場,難道沒碰過來找碴的嗎?尤其你看起來又年輕,你也不強調你的專業,一定很容易被別人騎在頭上吧?」
老實說我演講過這麼多場,還真的沒碰到過這種尷尬的場合。我演講的對象大多是年輕學生,當然會碰到一些無哩頭的怪問題。像是:「像你這麼矮的人,要怎樣才能交到女朋友呢?」
要是你是我,你又沒有很好的心理建設,你可能會當場火冒三丈,也有可能臉紅害羞不知怎麼回答。但是別忘了,我是來分享的,台下的都是朋友,在我的朋友圈裡,取笑我矮的,可是多得很,所以我也不會認為他是找碴,甚至這是個好機會來互動一下,說點笑話活絡一下氣氛。
「要是碰到你答不出的問題呢?」這問題也很簡單,如果你在你的朋友面前答不出某個問題,就說:「對不起,我不知道。」就好啦!畢竟沒有人是超人,會知道世界上所有問題的答案,只要你真心的道歉,大家通常也不會責難你。我們當學生時都看過,有些當老師的不懂這個道理,在台上「硬ㄠ」、「硬撐」,只不過是把自己弄得更滑稽罷了。
【多嘗試吧】
除非你認定這輩子只跟電腦說話,不然你一定會有機會上台說話。很可惜的,這麼重要的技能在咱們的教育裡,並沒有特別重視。每個人說話需要改進的地方也不一樣,也都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才對。看看我過去的歷史,我也是多方嘗試後,才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大都是年輕朋友們,請先開始去嘗試吧!有了第一步,之後才有東西可以修正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