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相隔四十年的團圓飯
「畢業之後會想留在美國工作嗎?」 在美國或加拿大碰到長輩們,這大概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如果看到我猶豫的樣子,這些長輩們就會開始滔滔不絕的跟我傳授如何取得工作簽證的撇步或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工作…等等之類的。 我不是個強烈愛國份子,但是我一點都不想在美國這塊地方落地生根。看看這張照片的故事,你或許就會明白了。
這張照片由左至右分別是小阿姨、我媽(大姐)、二阿姨、外婆、舅舅(老三)。今年過年是個很特別的機會,我媽跟我特別從台灣去加拿大多倫多過年。(小阿姨跟我外婆在多倫多住一起,舅舅也住多倫多,二阿姨住加拿大很北的一個保護區,我現在住的水牛城位在美加邊境離多倫多約三個小時車程)。原因是外婆得了癌症,醫生說可能日子不多了。
我跟媽媽難得去多倫多,所以經常吃外頭(多倫多的廣東餐館比台北好吃多了)。除夕前兩天,我媽說要下廚做菜,本來食慾不大好的外婆,那餐居然吃了半碗多的飯。在餐桌上,外婆顯得很高興,本來因病痛經常深鎖的眉頭也舒展許多。
「上次這樣一起吃飯,是四十年前在西貢的時候吧?」外婆感慨地說。
【外婆這一家】
外婆”應該是”1921年出生,根據以前地理課本上的說法,閩、粵、海南一帶,地狹人綢,故多往南洋海外發展。我的外公外婆就是老例子,1921年的廣東可以說是軍閥割據,鄉間又充斥盜匪,當時越南是法國的屬地,香港是英國的屬地,不少有錢人都寧可跑去香港或是西貢,外公外婆應該就是那一波從廣東移民過去的。 在西貢躲過了北伐戰爭,可也躲不過日本鬼子。媽媽是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年出生,聽說當時外公在西貢很吃得開,所以家境不錯,都開進口車。 小日本走了,老共、越共就開始坐大了,法國在開始跟北越展開長達8年的越戰,1954年奠邊府一役,法軍輸得一蹋糊塗,法國撤出了越南,換成美國接手長達16年的越戰,舅舅大約就是在美國人剛來的那年出生的。
在台灣,有不少年輕人會想盡辦法逃避兵役。在越南,如果你不想斷了香火,把孩子推向殺戮戰場,就趁早把孩子送出國去吧!舅舅在十三歲時,就一個人跑去香港當了小留學生。外婆指的「上次這樣一起吃飯」,大概就是舅舅到香港前的在家送別的那一頓飯吧!
【顛沛流離】
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左右,美軍不堪在越南的重大傷亡,開始「越戰越南化」。越戰打了那麼多年,身在南越的華人似乎早已麻木,不知大限將至。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媽媽來台灣觀光,北越在一個多月內就攻克南越,佔領了整個越南。媽媽回去不西貢,跟家人音信全無,在這裡嫁給了我爸。之後媽媽費盡千辛萬苦把外婆和阿姨利用紅十字會的管道申請出來。二阿姨坐難民船逃到馬來西亞的難民營。外公過世得早,躲過這場劫難。不過也自此,這一家就很難團聚了。 後來舅舅到新加坡當了導演,小阿姨、二阿姨、外婆都移民到了加拿大(之後舅舅也去了)。外婆這一家人,身材都驕小,但是個個都很具有開創的精神,肯到異地打拼,肯接受挑戰。
我在工研院做的研究,我認為「家是讓人最有歸屬感的地方。」我一直想知道,到底哪裡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家呢?
我人生有許多重大的抱負,其中一個就是我希望能常跟家人吃吃飯。或許對你來說好像沒什麼,對我們這家族來說,卻事難能可貴的奢求。 你問我要不要在美國工作移民?!等那天美國總統是個黃皮膚會說中文的傢伙時,或許我會考慮一下。
2007年一月在大陸上映並得到不少大獎的「落葉歸根」也是在講歸屬感的問題,有空去抓來看看吧! http://data.movie.xunlei.com/movie/361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